4月23日下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翻译学科带头人王东风教授在07-121大教室做了一场题为“意义的类型与翻译”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语学院经理何畏教授主持,外语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一百余人出席聆听。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激励大家要努力做好教师的同时搞好科学研究,要珍惜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强调学翻译,学好语义学尤为重要!他从语义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释。他认为,意义是在语境和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分为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主位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流中最主要的意义,第二大意义是联想意义,它又分为含蓄意义、文体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五个层面,最后一个是主位意义。他依次介绍了不同意义的定义、特点及其实际运用,并结合实例对翻译中意义的类型和翻译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中国人学外语最大的坎就在于两种语言认知差异所造成的困惑,并介绍了翻译时我们最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及其解决方法。他认为翻译的原则是根据语境以常规对常规,以变异对变异,在翻译中尤其要保留文本的特点和张力。王教授多次引用中西方文史哲知识,也建议外语人才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中西方文史哲知识。王东风教授的讲座博采中西译论精华,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引用大量生动的例子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对意义及其翻译有了全新的认知。
讲座结束后,不少老师和同学把自己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相关问题请教王教授,他都进行了耐心解答。
王东风简介: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语言学、比较文学;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广州日报集团英文早报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B岗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及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会理事及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外事翻译协会会长、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和《外语研究》编委。
王教授学术视野开阔,文史哲底蕴深厚,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和文学,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攻关1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广州亚运会申亚报告的翻译工作、曾获省级社科二、三等奖各一次,宋琪翻译纪念奖两次,出版专著2部、教材3部、论文集1部、文学译著10部、主编词典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50余篇,译著10余部。